小蘑菇撐起致富傘
李蘭花
8月中旬的一天,我隨縣攝協會員到馬場垣鄉金星村采風。
金星村位于馬場垣鄉西北部,湟水河南岸,是自2011年以來,馬場垣鄉黨委政府在推進“一優兩高”進程中,根據縣委縣政府關于打造馬場垣鄉金星核心農業示范園區的要求,大力調整農業結構,建成幾百棟溫棚,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的示范基地。目前,全村現代農業格局基本形成,為全縣川水地區的農業發展起到了帶動輻射作用。
早就聽說馬場垣鄉有位種蘑菇巾幗,走出了一條種蘑菇創業的致富之路,民和攝協組織會員專程去蘑菇溫棚采風。
走進金星村“科興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的一棟蘑菇溫棚,看到肥碩鮮嫩的蘑菇掛滿菌棒,種植大戶周宏霞和丈夫正帶著六七名務工群眾正忙著采摘。
看著掛滿菌棒的鮮嫩蘑菇,瞧著滿筐的豐碩收獲,大家紛紛拿出相機,調好焦距,從正面、側面,遠處、近處,“咔嚓咔嚓”地拍個不停。一簇簇肥碩的蘑菇,一張張務工群眾采摘蘑菇的場面,悉數收進了攝影家的鏡頭。拍攝夠滿意的照片,我們便找周宏霞詢問種蘑菇的方法、技巧和過程,以及蘑菇的銷路情況。
周宏霞說:“種植蘑菇是一個技術活,非常辛苦,種植的過程包括配料、拌料、裝袋、殺菌、冷卻、接種、發苗、出菇等過程,每個環節都非常重要。在整個種植過程中,菌種制作的技術和工作占去了一半的時間,蘑菇的產量和質量也完全取決于菌種的好壞。”說起種蘑菇的經驗,周宏霞頭頭是道。她說:“夏天市場上對蘑菇的需求量不太大,我們是單頭接種,也好管理一點。秋天需求量大,是雙頭接種,市場銷量比較好,批發價也高。我種的蘑菇,銷路不是問題。”
在說到蘑菇的銷路時,她滿意地笑了,這笑里,是滿滿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她告訴我們,她就是靠著這每斤幾元的小蘑菇,拼出了一條增收致富的小康路,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
我想更多地了解周宏霞種蘑菇的事,便跟在她身后,她一邊摘蘑菇,一邊像講故事一樣,講了她種蘑菇的前因后果。她出生在民和縣隆治鄉白武家村的一個農村家庭,二十多年前,她父親遭遇車禍,造成下肢殘疾。那時,她正在上高中,弟弟上初中。父親是家里的頂梁柱,地里的農活都是他干的,農閑時也外出打點臨工補貼家用。父親下肢殘疾后,無法再下地勞作,一家人的生活全靠身患腰椎病的母親耕種六畝農田和經營兩畝多蘋果園的收入來維持。
周宏霞是個很有孝心的姑娘,對父母的艱難硬撐于心不忍,她立志要學一門賺錢的技術活來改變家里的困境,讓一家人過上好日子。
2004年,她高中畢業,為了減輕父母的負擔,也為了家里人早點過上好日子,她放棄了考大學的夢想,來到甘肅海石灣一蔬菜種植基地打臨工,并跟隨基地郭新志師傅學種蘑菇技術。郭老板是個熱心人,他看著這個來自湟水河對岸的農村姑娘吃苦耐勞、勤學上進,便把種蘑菇技藝傳授給了周宏霞。
得到了郭新志師傅的精心指導,周宏霞學技術的信心更大了,經過一年多勤學苦練,周宏霞熟練掌握了種蘑菇技術,成為了當地種植蘑菇的土專家。
2005年9月,她代表郭師傅到海北藏族自治州農科所做了一年的菌類蔬菜種植推廣輔導員。在那里,她發揮所長,把自己在種植蘑菇方面學到的知識傾囊相授,為海北州農科所培養出了一批種菇能手。2006年回到民和后,她萌生了自主創業的念頭,但因資金缺乏,創業之夢未能如愿。但她并沒因此灰心,而是找到師傅郭新志,提出了合伙種植蘑菇的想法,而郭新志也剛好缺少像周宏霞這樣能吃苦、懂技術的好幫手,兩人便達成合作協議,由郭新志投資資金,周宏霞負責種植經營,所得利潤按比例分紅。
就這樣,他們合伙經營了三年,周宏霞每年也賺得3萬多元的收入??恐@些收入,家里的經濟條件日益好起來,周宏霞拿出5萬元積蓄為父母蓋了七間磚木結構的新房子。
與郭師傅合伙種蘑菇,盡管沒有投資壓力,但是收入也很有限,這讓她更加堅定了走自主創業道路的決心。
周宏霞清楚,種蘑菇需要溫棚、種菇原料、菌袋消毒鍋爐等基本設施,這些投資算起來至少也得10萬元。這些年她與郭師傅合伙種蘑菇得來的錢,大部分都花在了家里,她想自主創業,卻又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錢來。
她想爭取種植業貸款,卻因未形成初步規模,不具備貸款條件。后來,她在別人的建議下,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寫了一份申請報告,并親自送到縣委書記的辦公室,訴說了自己的種菇想法和面臨的困難。
周宏霞的創業精神感動了縣領導,隨后安排縣農業部門在縣農業科技示范園協調解決1棟日光節能溫室和1個拱棚,同時還解決1萬元扶持資金。
2010年8月,她拿出前幾年合伙種蘑菇賺來的4萬元積蓄,向親戚們借了4萬元,加上縣農業局扶持的1萬元,湊足了9萬元資金,購買了2500公斤棉籽殼、4000公斤玉米芯。9月初,2萬個消毒菌棒放進了蘑菇棚,10月下旬,她的第一茬蘑菇開始采摘上市。
周宏霞說,當時蘑菇市場批發價是一公斤6元,每天批發收入600元,在接近春節的幾天時間里,她每天批發加零售蘑菇的收入達2000多元。2萬個菌棒共出菇十幾茬,純收入10余萬元,基本收回了當初的投資成本。
有了自主創業路上的第一桶金,周宏霞種蘑菇發家致富的信心更大了,勁頭更足了。2016年,她申請注冊了“科興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并獲得青海省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的認定。隨后幾年,她又在馬場垣鄉團結村設施農業基地,以每棚4000元的費用租賃了7棟高標準日光溫室,進一步擴大了蘑菇種植規模。
產業發展起來了,收入提高了,心地善良的周宏霞始終不忘父母的養育之恩。為了讓父母過得幸福一些,2017年,她拿出70萬元種蘑菇收入,在民和川垣新區給父母購買了一套130多平方米的樓房,并購置了雙開門冰箱、曲屏液晶電視、全自動洗衣機等電器設備,讓辛苦操勞了一輩子的父母住上了有電梯的樓房。同年10月,創業成功的周宏霞也找到了自己的幸福歸宿,與曾給自己教授種蘑菇技藝的師傅的兒子步入了婚姻的殿堂,開啟了她的幸福生活。
今年,周宏霞總共種了10個大棚,一個棚大概放2萬多個菌棒,一個蘑菇菌棒的產量是3斤多,頭茬蘑菇已經上市,批發價是每公斤6元。周宏霞的這個種植規模按當前市場價格估算,一年下來除去成本費用,可以增收20萬元左右。蘑菇主要滿足民和農貿市場,產量多的時候也會銷往蘭州、西寧等地。
蘑菇種植發展不僅富了帶頭人,還給村民提供了就業崗位,讓他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當前正是蘑菇采摘時節,每天蘑菇大棚里都會有務工人員干活。村民馬潤青平日里來蘑菇大棚務工,每年有2萬多的收入,完全可以滿足生活所需。她說:“我在這里干了3年多,一年干10個月左右,能掙2萬多,干的活是裝袋子、裝菇、接種,這些活不太累,我長期在這里干,掙的錢能補貼家用。”
如今,周宏霞憑著一身的拼勁兒,實現了自己的創業致富夢,走上了幸福小康路。談到將來,她說要進一步完善“合作社+農戶”的產業運行模式,繼續帶領農戶種植食用菌菇,讓更多的農戶脫貧致富,過上小康生活。